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,推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开展,市中医医院根据金华地区气候、居民饮食及体质特点等因素制定“扶正辟瘟方“、“疫儿安方”,同时为广大市民健康管理提供中医药方案。
中药扶正
“扶正辟瘟方”、“疫儿安方”有益肺固表,疏风止咳,解毒利咽,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的功效,此外为大家准备了“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熏蒸配方”供广大市民参考使用。
温馨提示:网配一份为7贴(7天药量)
扶正辟瘟方
处方组成:
黄芪颗粒12克、麸炒白术颗粒12克、广藿香颗粒6克、金银花颗粒15克、生姜颗粒 6克、桔梗颗粒 5克、防风颗粒6克、紫苏叶颗粒6克、甘草颗粒 6克、陈皮颗粒9克、葛根颗粒12克
服用方法:一天2次,一次1包,冲服
注意事项:孕妇禁用
疫儿安方
处方组成:
广藿香颗粒6克、生黄芪颗粒6克、防风颗粒3克、白术颗粒6克、桂枝颗粒6克、金银花颗粒3克、生谷芽颗粒6克、桔梗颗粒4克、甘草颗粒3克、白芍颗粒6克、太子参颗粒9克、陈皮颗粒3克、芦根颗粒9克
服用方法:一天2次,一次1包,冲服
注意事项:6岁以上儿童服用方中剂量,3~6岁服用1/2量,1~3岁服用1/3量。
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到市中医医院门诊咨询后开取,同时也可以致电0579—82136640咨询相关事宜。如果需要
网络配药,请参考以下流程!
起居有常
(一)生活起居
1.冬季起居应早睡晚起,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,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。
2.保证睡眠充足,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。
3.适时增减衣物,要注意防风防寒,尤其是双足的保暖。
4.注意个人卫生,注意房间的温湿度调节,每天择时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室温应保持在18℃~22℃之间为好。
5.清晨冷水洗脸可以预防冬季外出冷空气侵袭而引起的感冒,若能结合按摩耳廓、印堂、太阳、颊车等穴则效果更佳。
(二) 空气熏蒸
1.艾条熏法。熏艾对于抑制病毒传播有一定作用,适合家庭空气消毒,闻艾亦有提振阳气、增强抗邪的作用。可每日熏艾1柱(远离易燃易爆物品),注意适当排烟,以免引起气道反应。
2.中药熏蒸。经过中医在实践中的探索,这些芳香类物质挥发到家庭环境中,被吸入呼吸道,然后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防疫作用。
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熏蒸方
网配流程同上
处方组成:广霍香10g、 忍冬藤20g、 紫苏叶10g 、炒苍术9g 、石菖蒲10g、 草果6g 、贯众9g 、姜厚朴10g 、白芷10g、 艾叶9g 、薄荷5g
功效:芳香辟秽、化湿解毒的作用
用法:外用(熏蒸用),药材煮水后用以熏蒸。
注意事项:禁止口服
饮食有节
合理膳食,按时用餐,饮食均衡
选择易消化、多纤维的时令食材,以温热、健脾、益气为主(可选用山药、茯苓、红豆、陈皮等药食两用的食材),避免寒凉食品。辛辣、油炸等高热量食物容易造成胃肠积热,胃肠之热可上蒸于肺引起呼吸疾病的易感。因此冬天要减少煎、烤、炙等食物的摄入。
(一) 辨证饮食
根据食物属性和个体情况合理膳食。
1.有怕冷、胃凉等症状的,可食用生姜、葱、芥菜等;
2.有咽干、口干、心烦等症状的,可食用绿茶、豆豉、杨桃等;
3.有咳嗽、咯痰等症状的,可食用梨、百合、杏仁、乌梅、橘皮等;
4.有食欲不振、腹胀等症状的,可食用山楂、山药、白扁豆等;
5.有便秘等症状的,可食用蜂蜜、香蕉等。
(二)茶饮方
1.痰湿、湿热体质:银花10克、薄荷5克、米仁30克、藿香10克、甘草3克。用法:煎汤代茶饮。
2.阴虚体质:桑叶10克、北沙参10克、麦冬10克、乌梅6克、百合10克。用法:煎汤代茶饮。
3.气虚、阳虚体质或平和体质:黄芪15克、白术10克、防风6克、太子参10克、茯苓10克、甘草
5克。用法:煎汤代茶饮。
(三)药膳
黄芪补肺汤:
食材:黄芪、玉竹、北沙参、山药各20克,肉桂5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5枚、老鸭500克。适量葱,盐、味精等。
做法:将鸭肉剁块洗净放入锅内,再放入黄芪、北沙参、玉竹、大枣,加适量水,先武火煮沸,再改文火焖煮。将葱、姜洗净切末,待鸭肉煮熟后,放入葱、姜、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补肺益气、调和营卫。适合易感冒、精力不足、免疫力欠佳的气阴两虚人群。
?
适当运动
适当的运动能增强人体脾肾功能,帮助人体获得更强的免疫力。每天走路至少6000步或太极、八段锦、八部金刚、瑜伽等。极端天气下不建议外出运动,尤其是7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,若生活中有任何不适应首选医院观察治疗,若运动后伴有明显呼吸急促、喘憋应立即就医。
传统功法
(一) 八段锦
习练时间每次15-20分钟,每日1-2次,据个人体质状况,以能承受为宜。
(二) 太极拳
习练时间每次30-50分钟,每日1-2次,据个人体质状况,以能承受为宜。
中医适宜技术
(一) 艾灸疗法
艾灸特定穴位具有温阳散寒、化湿辟秽的作用,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。
常用选穴:肺俞、风门、中脘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。穴位定位及示意图详见附件。
操作方法:距离穴位2~3cm,艾条悬灸,每穴灸15-30分钟,皮肤潮红或局部不(微)热远部热、或表面不(微)热深部热、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、胀、重、痛、麻等非热感觉热觉为度,注意避免烫伤。建议在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。
(二)穴位按揉
穴位揉按一些特定穴位具有调和气血、安神定志,健脾益肾,平衡阴阳,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。
常用选穴:百会、太阳、迎香、合谷、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、太溪、三阴交等穴位。
操作方法:按揉穴位,用拇指按揉1-3分钟,按揉时感穴位微微酸、胀、重、麻感为宜,不宜重刺激,太轻穴位的激发效应较弱,双手交替。重复3-5次。
常用穴位定位及示意图如下:
1.百会:位于人体的头顶正中心,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。
2.太阳穴:位于头部的侧面,在眉梢和外眼角沿线交叉的凹陷处。
3.迎香: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,当鼻唇沟中
4.合谷:位于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。
5.风门:位于背部,当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。
6.肺俞:位于背部,当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。
7.中脘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
8.气海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1.5寸处。
9.关元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3寸处。
10.足三里:位于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嵴外一横指,也可以用简易取穴法:用自己的手取同侧的穴位,拇、食指撑开成直角,拇指置于髌骨上缘取右侧足三里,五指朝下紧贴于膝外侧,食指中指间对应的位置即为足三里。
(三) 中药泡脚
生姜、艾叶、肉桂、红花适量,水渍泡脚,可增强免疫力,有助睡眠。